来源:信息化建设 作者:郑淑荣
据报道,全国提出“云计算”发展计划的地方政府已覆盖了30多个省市自治区,而投巨资建设的云计算中心利用率却不到20%。“造云运动”的背后不仅仅是圈地建房,更是缺乏实质内容的“规模”攀比建设。这与云计算提高IT资源利用率和节约能耗的初衷相悖,只会使其发展停于表面,并承担浪费社会资源的风险。因此,中国云计算持续发展,理性支撑尤为重要。
云计算产业发展遭受现实制约
攀比建设严重,盈利模式缺乏。据报道,截至2012年9月底,在全国已建成或已在规划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云计算中心就已达117家,投资额和占地面积更成为无法统计。总投资12.3亿元的深圳云计算中心,尽管已经跟东北大学等60多家机构与企业达成了合作关系,但该中心仍处于寻找业务模式状态。这跟中心每天电费17万、每年运行费用1.4亿元的支出相比,收入支出比例悬殊。
标准建设滞后。目前,国内外至少有10多个行业组织和团体已经开始探讨云计算标准化问题,希望在未来的云计算核心技术发展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其中,大多数组织和团体来自美国。中国仅在结构化信息标准推进组织(OASIS)、The Open Group、存储工业协会(SNIA)中有极少数的公司或组织参与,很难在标准上获得话语权。
核心技术无法自主。真正的云计算平台应该是各类基础软件以及各类业务应用软件的综合体。从理想状态来讲,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基础软件开发能力,才能为市场上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而我国企业尚不完全具备全面的云计算开发能力。实际上,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开展的云计算项目,背后都是IBM、微软、Oracle等美国公司的影子。
宽带不宽。据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我国宽带上网平均速率位列全球第71位,不及美国等国家平均水平的1/10,平均每Mbps接入速率费用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4倍。宽带网络发展迟缓,严重影响我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应用的推广,已成为迟滞我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存在安全隐忧。目前我国高端的云计算平台操作系统、核心业务系统以及大型数据库等主要是一些国外跨国公司主导,本土的企业主要在部分硬件制造、所谓的系统集成和传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一种结构,预示着我国未来的云计算产业价值的哑铃型分配格局。这不得不让我们忧虑并严格审视未来我国云计算发展的产业安全问题。
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支持
加强整合。建议在对当前各地的云计算中心建设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能源供给、安全等重要因素,本着“先找典型应用,再进行云计算中心建设”的模式,对当前火热的云计算中心建设进行整合。同时,应大力提高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质量,尤其要提高宽带网络的速度和可用性。
完善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云计算工作组,制定相应的标准构成,并努力使国际大公司都参与到国际组织中,争取成为云计算技术的创新者和实践者。中国企业和相关组织要把中国用户的云计算需求加入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各项标准和规划中。
制定政策法规。从《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的修订入手,对政府采购国产化产品进行明确界定和替代要求,强制三级以上的重要信息系统建设采用国产可替代的自主创新产品。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行业,设置IT系统进口审核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责任追究及为各方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设立科技专项。要设立国家云计算技术、装备重大专项,包括云计算数据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和大规模集群管理技术等,并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成为重大专项的承担者,以尽快实现应用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同时,应将云计算平台建设列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由国家启动建设“云计算平台示范工程”,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下,搭建国产软硬件云计算建设示范平台。通过对国产软硬件实测检验、安全测试,不断优化技术性能。通过应用示范效应,带动国产信息技术在云计算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组建“国家队”。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是对云计算后台资源进行融合、智能调度、弹性伸缩的大型系统软件,在资源到服务的转换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目前只有少数国际厂商涉足。为此,相关部门应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推动国内IT企业向云计算服务商转型,并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厂商向产业基地集聚,以形成合力参与全球云计算产业竞争。
推动应用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应将云计算与下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和三网融合等新应用结合推进,通过示范工程加速推进云计算的行业应用。在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同时,鼓励云技术创新、应用模式探索,以云应用服务作为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云计算应用模式、服务模式研究,分析云计算应用对系统、设备、网络等资源的需求,指导企业、行业用户对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改扩建,以适应云计算的应用需要;通过组织实施云计算试点示范工程,探索云计算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动云计算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
在产业链上下苦工
美国的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社区云分布比较合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布局也相对合理,而中国很多企业的选择还是偏向私有云,公有云数量较少。服务上,不同于美国以SaaS(附加值最高、盈利最多的模式)为主导的形式,中国的云计算刚从IaaS 起步,正向PaaS 转型和过渡, 目前多以IaaS +PaaS 的形式存在,更多的还是从事IaaS 的云计算企业。在未来几年时间,市场可能会达到饱和。而向SaaS 模式过渡也是中国云计算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借鉴美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经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也很值得深思。
目前,我国虽然在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领域都具备一定技术基础和竞争力,但各个环节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虽然各自都积累了不少产业经验,但缺乏相应的分享机制,也难以实现技术策略的同步,在和国际巨头竞争时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应在政府引导下,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利益分享与协作机制,构建云计算产业链。2012年4月成立的中国云产业联盟,今年就发布了《云计算技术与产业白皮书》V1.0,为云计算产业生态系统各主体形成合力、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建议。今后还应培植世界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产品、产业和市场,以进一步提升我国云计算产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运营商应肩负重任。首先,电信运营商的业务中包含了部分独立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企业的业务,所以有大量的IT 资源亟待被合理利用,产生规模经济优势。其次,电信运营商还掌握了IDC企业所没有的网络资源。因为不管是IaaS、PaaS还是SaaS,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是网络的实时性,而这却是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依托庞大的营销网络和推广渠道,电信运营商在产业内的影响力巨大,网络效应和用户忠诚度比其他类型企业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电信运营商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积极制定产品服务标准, 做好产品推广服务。同时根据下游用户的需求和服务标准,对上游的基础产品进行选择, 促进技术的标准化,主导产业发展。
由于缺乏对云计算全面、系统性的认知和思考,导致目前呈现人云亦云、不切实际的盲目模仿,甚至以建设的计算能力大小来展现业绩。而实际上,高性能计算机群强调的是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云计算则是虚拟化的计算模式,单个运算的数据量通常并不大,其本质上是面向资源共享和资源流转,应该面向服务,主要不是考虑计算能力的大小。据报道,在全国数十个云计算中心投巨资建成的所谓“云”系统中,资源利用效率却不足20%,这和云计算提高IT资源利用率和节约能耗的初衷相悖。因此,从制约中国云计算产业持续发展的诸因素入手来探讨其对应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